免费发布行业信息
企业电子商务平台
 
 
发布信息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综合资讯 » 宁波一对九旬夫妇捡馒头充饥捡破烂卖钱助困的别样晚年
 

宁波一对九旬夫妇捡馒头充饥捡破烂卖钱助困的别样晚年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更新:2013-11-21  浏览:1244  来源:51商机网  网址:www.510701.cn  转载:88黄页免费信息网
摘要:上海名厨变成宁波破烂王拾荒助困的别样晚年一条被无数人留言致敬的微博最近红了。说的是宁波一对九旬夫妇捡馒头充饥,捡破烂卖钱
 

上海名厨变成宁波破烂王拾荒助困的别样晚年
 
一条被无数人留言“致敬”的微博最近红了。说的是宁波一对九旬夫妇捡馒头充饥,捡破烂卖钱,近20年来没添过一件新衣,月开销不足100元,却能几十年如一日地行善,将自己的退休金和拾荒所得悉数捐出。顺藤摸瓜,意外发现,微博中的男主角,94岁的戴行舟,曾是上海滩“厨神”,后被外交部挑选为驻外使馆的大厨,上世纪80年代退休后,才回到宁波老家,近十年来“迷”上了拾荒。
 
从名厨到“破烂王”,这位老人和他的老伴,经历了怎样的人生?
 
他的大勺,征服过不少名流之胃,但这些曾经的辉煌,在他老去的岁月中,渐渐变得不值一提。
 
现在,94岁的他,每日牵挂和借以慰藉的,仅是他家楼下那2只橘色的垃圾桶。
 
那些被人扔弃的东西,在他眼里都成了“宝贝”,它们将是他和老伴每月“进账”中的一部分,也是老两口用以行善的一部分。
 
“守摊”岁月
 
宁波鄞州区芝兰新城内,有一片区是8年前鄞州区市政拆迁户们的安置房。对于94岁的戴行舟和他92岁的老伴王阿毛而言,从农房到楼房,成不了他们的“兴奋点”,所不同的是,原先在农村,几无破烂可拾,而今小区内,上百个垃圾桶,任凭两位老人“淘宝”。
 
当记者走进这对九旬老人的住所时,被眼前的场景惊呆了。二室一厅的屋子内,几乎就是个小型垃圾场,客厅、次卧、卫生间和厨房内,堆满了旧衣服、可乐瓶、快餐盒等。
 
正是下午4点,戴行舟已在吃晚饭。这位曾领略过无数上等食材的前上海国际饭店大厨,他的晚餐,简陋得令人不忍卒看:一碗泡饭,一碗点缀着零星几瓣黑木耳的红烧萝卜,便是全部。
 
更让人心中一颤的是,萝卜竟是捡来的。老太王阿毛在旁念叨,扔了“交关可惜”,因此便拾了来,居然烧出了两大碗,“够吃好几天了”。
 
正说着,老头子粗茶淡饭完毕,天色未暗,居然嚷嚷着要睡觉。这个“小型垃圾场”内,寒碜得几无家电,房内也只装了黯淡的节能灯,既无电视机可看,亦无足够的照明。那么,这即将到来了的夜幕下,除了睡觉,确也无事可做。王阿毛告诉记者,老头子一般下午5点不到便睡下了,随后到半夜三点起床,去厅里,慢慢吞吞地收拾捡来的垃圾,分类装袋,这是他极为享受的过程。凌晨4点一过,他便要坐到楼下那2只垃圾桶对面,候着,随时准备收获“宝贝”。
 
记者次日早晨8点再次来到芝兰新城,果然,戴行舟早已静坐在楼下那把破旧藤椅中,双眼直勾勾地盯着对面的垃圾桶,藤椅上系着几个空塑料袋,是随时用来分装垃圾的。很快,有人往垃圾桶内扔下2个废纸箱,戴行舟按兵不动,待人走远了,他即刻起身,将纸箱提了来,归置到自己脚边,复又淡定坐下。
 
一上午过去了,老人多次起身、坐下,“收获”不少。有邻居凑上前,笑他,“老爷子,鞋子这么脏,还不换一双?”他曾中风过,老脸略一抽搐,悠悠地,从塑料袋中拿出一把刚捡来的马桶刷,低下身,在同样捡来的布鞋鞋面上,刷了又刷。
 
周围邻居告诉记者,除了雨雪和刮台风的天气,除了吃饭和睡觉,两年来,老头子几乎天天守着这“摊位”。
 
哪怕,是在楼上吃饭那一刻半会儿,老头子也不忘透过窗户紧瞅着楼下。他九旬高龄眼却不花,一见有人扔“宝贝”了,赶紧招呼老太:“你腿脚好,快下楼帮我捡上来……”
 
拾荒助困
 
戴行舟而今的行动受限,源自2年前一次出门。那天,他在楼梯上被一块香蕉皮滑倒,骨盆骨折,动了手术,元气大伤。恢复过来后,他已必须依赖拐杖,行走的范围,也仅局限在楼上、楼下了。
 
若换作过去,他可是整个小区内转悠,一个垃圾桶也不放过。“丰收”之后,他骑着三轮车,将“宝贝”们拉去废品回收站卖。据知情者讲,收成好的话,一年能换回1万块钱。
 
这对“破烂王”,是“差钱”吗?其实不然。戴行舟享离休待遇,随着养老金的逐年递增,目前每月能拿5000元,而老伴王阿毛所领取的农村“大队劳保”,这几年也涨到了每月700元。他们乐此不疲于拾荒的动力,除了节俭持家、反对浪费之外,也希望通过拾荒所得来资助贫苦者。
 
记者不忍对二老过分打搅和刨根问底,便在小区内转悠,随意一问,便能遇上受到过二老帮助之人。正在晒太阳的柳方庆老人,是戴行舟拆迁前所在董家村的邻村李花桥村村民,他也因拆迁被安置到此。多年前,他的胃因病切除,花去不少医药费,但他未到退休年龄,领不到劳保,老婆又身有残疾,生活捉襟见肘。当年,酷爱读书的女儿柳春玲自鄞州中学毕业后考上了广东中山大学,是戴行舟夫妇每年资助柳春玲1200元钱供其上学,连供3年,直到大四,女孩开始实习有了一定收入后,助学才停止。而今,柳春玲已大学毕业进入银行工作,视戴行舟夫妇为恩人。
 
农民工也是戴行舟夫妇重点帮扶对象。刚离开柳方庆,记者又遇雷晓芳,她在小区内做了7年的保洁员,靠每月不足1600元的微薄收入,养着18岁的儿子和年仅6岁的女儿。雷晓芳对记者说,戴行舟夫妇经常会将小辈孝敬的水果转送给她,过年就常以给小女压岁钱的方式资助她,“有时,王阿婆捡到衣服,只要没破,就洗洗干净,特意送来给我和孩子穿。不仅仅是送给我啦,但凡晴天,阿婆总要搬来一大块木板,身边放上一大桶水,在自家楼下洗捡来的旧衣、旧鞋,然后送给附近的农民工穿。”
 
戴行舟夫妇原先村里的老邻居李桂芬也忍不住向记者反映,跟二老完全不搭界的人有困难,只要被老人听说了,他们都会主动相帮。几年前,王阿毛和戴行舟听自己的外孙说起,钟公庙街道有位右腿截肢的残疾工人,靠在冷冻厂剥豆维持生计,他们立马掏出500元送去。此后每年春节前,这位残疾工人都会收到二老的捐助款。甚至,在北仑的一名乞丐,听说了二老的善举后,每年两次来鄞州区向戴家求助,老两口从不回绝,每次都会事先准备好衣服、鞋子以及乞丐回家的路费。居委会工作人员也告诉记者,这些年来,王阿婆走在路上,兜里常会备些钱,对那些素不相识的贫苦对象,她往往50元、100元地送。
 
王阿毛现在只觉物价涨。她跟记者念叨,以前老头子在外工作时,每月15元的工资寄回来,她拿出几块钱资助村民,“那时钞票值铜钿,几块钱好管人家一个月的温饱”。可而今,二老的“出手”也必须与时俱进。居委会社工刘姬飞告诉记者,汶川地震,老人捐了2000元,最近菲特台风又捐了500元,“尤其是菲特台风,戴老听说余姚几乎淹了,急急赶到居委会,说身上就500元现金,若不够的话,他再去银行取。”
 
多年来两位老人究竟捐了多少钱?王阿毛完全一笔糊涂账。
 
“好邻居”和“好外孙”
 
今年76岁的董学明,跟戴家门对门,也算受尽“邻居之苦”。
 
董学明说,小区内一个闲置的车库,已经被戴家塞满了垃圾,这还不够,他们捡来的泡沫塑料、废纸等,常会堆放在楼梯、过道上,“冬天还好,一到夏天,我家压根不敢开门,否则风一吹,垃圾和臭味全跟着一起‘飞’进来。”
 
但董学明笑称自己好脾气:“看在戴老做善事的份上,能不忍吗?中国好邻居,非我莫属了。”
 
有时候,董学明当真看不下去,“垃圾桶里半瓶矿泉水,他们仰着脖子就喝下去;人家剩下半碗盒饭,也毫不介意,掏出来就吃;发霉的馒头,老太婆总是放在太阳底下,晒干了,变硬了,再放进冰箱,好储藏更多时间。”邻居常劝戴行舟夫妇,吃破烂太不卫生了,但大家都很纳闷,从来没听说二老拉肚子,也很少见他们去医院。老邻居李桂芬平时会帮王阿毛配点高血压的药,除此之外,还真不知两位老人有啥其他毛病。而王阿毛在跟记者聊天时,会有突然之举——坐在地上,将脚趾贴到头顶,以证明自己筋骨好。老人坚信,好人好报,这是他们不得病的原因。
 
助人时老人慷慨大方,对自己却太过吝啬。几十年来,老人没有添置过新衣服,最贵的消费就是每月几十元的水电煤,平日伙食,除了外孙辈们和邻居们经常送些过来之外,基本靠从垃圾桶里“淘”。腿脚尚利索时,有回戴行舟去银行取退休金,由于早早就候在了银行门前等开门,竟被当成了要饭的,被施舍了几块钱。回家后,戴老把这当成笑料,告诉了对门邻居董学明听。许多邻居不忍,就在记者采访的那天上午,有位阿姨买菜回来,拿出其中一捆,悄悄放在了戴家门口。还有居民要扔纸箱等废物时,舍近求远,专门扔到戴家楼下的垃圾桶内。
 
骨折后,戴行舟将在全小区转悠的重任托付给老伴,他也无力再蹬着三轮车去卖废品了,这让他郁闷颓丧了好久。屋内的垃圾日渐堆积如山,王阿毛唯有使唤大外孙帮着卖。大外孙开着外贸公司,所幸,这位小有成就的老板,并未出于常情地认为外公、外婆的做法是“给家里丢脸”,孝顺的他不想拂了外婆的意,硬着头皮将自家豪华私家车装着垃圾去卖。
 
老人无子嗣
 
戴行舟面对记者,不愿多交流,但当记者跟他说起上海国际饭店时,他脸上闪过一抹自豪,并指着对面一幢20层的高楼说,“国际饭店嘛,也就跟这幢楼差不多高了。”
 
说完,他又有些发呆。或许,静坐在楼下那么长时间,要靠回忆来打发。或许,他的思绪曾无数次穿越回壮年,伴着那座保持“远东第一楼”之称半世纪之久、令众人“仰观落帽”的上海国际饭店,见证过十里洋场灯红酒绿、层层奢华,也旁观过那些西装革履、仪表堂堂的名流们来来往往、杯盏交错。
 
看得出,戴行舟年轻时身材魁梧、相貌堂堂。从他的只言片语中,记者也片段地了解他的人生。只知道,他少年出道,在宁波当过修鞋匠,此后来到上海,先是在赌场做事。那时,他抽烟、喝酒,但进入上海国际饭店当大厨后,他竟一概戒了。也听他说,解放后,他给当时的上海市长陈毅做过菜,以后他去了北京。他屋内的2个樟木箱内,都是他当年在外工作时,随同前往南斯拉夫、捷克等国时的制服,老太婆赞道:“那可都是代表国家形象的啊!双排扣,挺括得很!”不过,老头子对这些制服视若珍宝,都压了箱底,平日只穿老太婆捡来的旧衣服。
 
记者还了解到,王阿毛13岁时,就做了戴行舟家的童养媳,20岁,她正式嫁给了戴行舟。两人曾有一个男孩,但出生后1个月即夭折。王阿毛每每说到此,便忍不住泪水涟涟。戴行舟后来由于工作需要,从上海到北京,再驻外,每4年才能回老家一次,夫妻俩此后再无子嗣。王阿毛目不识丁,丈夫辗转多地,她自认为无权跟随,于是独自留在宁波老家,承担起照顾公婆的重任,并和三叔共同耕作18亩地。在几十年的留守岁月中,王阿毛无比疼惜孩子,相继帮着乡亲带大了6个娃。
 
在带大6个娃的同时,戴行舟的弟弟也将一女过继给哥哥,夫妻俩当然视如己出。然而,继女在55岁时病故,两位老人深受打击。现在,经常前来照顾二老的,都是这位继女留下的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他们都唤二老为“外公”、“外婆”。
 
戴行舟62岁退休,执意回乡。王阿毛说,有关部门辗转找到二老,希望二老留在北京幸福苑安度晚年,但二老婉拒了。或许,对于戴行舟而言,在外漂泊了半辈子,最向往的还是落叶归根。
 
他觉得目前的生活,完全不需要攒钱。他自己是离休的,看病住院,国家都给报销,老伴则有“大队劳保”,看病也只要自负40%。看得出,王阿毛对丈夫很崇拜,支持他所有想法,是典型的“夫唱妇随”,她说出大实话:“只要老头子不死,一定会把好事进行下去。但假若老头死了,我就不捐了,拿着‘大队劳保’,我要自己过活。”
 
“被需要”的幸福感
 
如果顺着戴行舟夫妇的“别样晚年”这条线索继续调查,会发现拾荒行善的老人,在全国并不在少数。
 
2010年就有媒体报道,当年,盐城一名82岁老人张忠泉作出惊人之举,将自己多年捡破烂所得10万元巨款,捐给盐城慈善总会,而他自己每天的伙食不超过2元钱。
 
还有山东九旬老人刘盛兰,近20年来靠拾荒帮扶了100多名贫困学子,被称为“最美老人”。他多年来最奢侈的消费之一,便是花180元,订了一份晚报,以便在报上寻找需要帮助的贫困学子。
 
有人在这些行善成痴的老人当中寻到了共同点,就是他们或无子嗣,或妻离子散孑然一身,由此分析,假若子孙满堂,他们或许不会如此忘我行善。
 
果真如此吗?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耿文秀不认同这种推断,她认为这是对老人的“贬低”。她说,并非因为老人无子女才去行善,只能说因为无子女,老人行善更加了无牵挂、无人阻挡。“行善,其实是许多老人的一种内心追求,但一般而言,子女愿意遂老人心愿的不多,多的是横加干涉。故而,有子女的老人大数额捐款的事迹很少见诸报端。但也有其例,譬如华师大中文系百岁教授徐中玉捐出历年积蓄和稿费所得100万元,设立基金,用于资助贫困学生,这一壮举,就是他同女儿协商决定,得到家人支持的。”
 
耿文秀告诉记者,无论是戴行舟、徐中玉还是刘盛兰、张忠泉等老人的壮举,都充分证明,人到老年,经历了漫长的人生风雨、坎坎坷坷之后,他们对于生命价值的追求较之于年轻时,有了更透彻的理解。“理性的老人,越走到晚年,越会问自己,活着为了什么?那些年轻时所看重的物质、外在的名与利等,到了老年皆成过眼云烟。他们会更看重心灵的满足,追求一个人的价值实现。中国之所以有‘死不瞑目’的说法,就是因为许多老人临死前,个人的追求仍未得到满足。”
 
专门从事老年人心理研究的耿文秀通过长期调查发现,恰恰是那些见过世面之人更能够“放下”,而现今所流行的“土豪”,正是内心脆弱、自卑的表现。人越脆弱,越自卑,就越要用“土豪金”来将自己装点得闪闪发光。相反,盐城的拾荒老人张忠泉,工作时曾被评为江苏省先进工作者、江苏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而戴行舟老人,给不少社会名流、国际友人做菜,都是曾经风光,经历过“大场面”之人,才不会在乎被人嘲笑寒酸、抠门,才会疏于对自我的照顾,不在意过着低水准的生活,只关心自己的内心感受。他们的内心感受,就是“被需要”。“随着老人来日无多,‘被需要感’对他们而言是一种极大的满足与幸福。许多老人宁可任劳任怨,也抢着帮子女带孩子,正是因为想在‘被需要’中获得认同。同样的,拾荒老人能够靠自己所得,资助那么多的贫苦者,更是一种高尚的幸福。”
 
耿文秀建议,社区社工或邻居,应该帮助戴行舟去满足这种高尚的快乐,比较可取的办法,是将小区里的瓶子、纸箱等可回收物直接送到老人附近,让老人继续享受“被需要”的欢愉。万一哪天,老人因病无法再外出拾荒,可能就会断了他们的精神支柱。在此情况下,应该多给老人送去一些受到老人帮助之人的感激之语、赞美之辞,从而使老人最后的岁月能够延续怡悦。
 
就在截稿前,记者从钟公庙街道工作人员处获悉,最近由于二老一下子“火”了,包括媒体在内的来访者,让二老精力上着实有些吃不消,老太血压升高,老头也身体不适,这几日虽都是大晴天,但他们都不怎么出门了。
 
低调的他们,默默付出,是因为施比受更幸福。如果风烛残年的他们本就满足于此,再无更多奢求,我们,又何必再惊扰他们?
 
     收录查询:宁波一对九旬夫妇捡馒头充饥捡破烂卖钱助困的别样晚年

     复制链接:https://www.88huangye.com/huangyezx/show-439.html
 
 
联系方式
 
该企业的资讯
 
最新资讯信息
 
宁波一对九旬夫妇捡馒头充饥捡破烂卖钱助困的别样晚年手机版:https://m.88huangye.com/21-0-439-1.html